艾灸要留意,施灸或溫針灸時,要留意防止艾火掉落,防止形成皮膚及衣物的燒損。灸療進程中,要隨時了解患者的反應,及時調整灸火與皮膚間的距離,把握灸療的量,防止形成施灸過分,亦可引起灸傷。
灸后若部分呈現水泡,只要不擦破,可任其天然吸收。若水泡過大,可用消毒針從泡底刺破,放出水液后,再涂以龍膽紫藥水,并囑患者不要抓破,一般數日后即可吸收自愈。關于化膿灸者,在灸瘡化膿期間,均應忌酒、魚腥及影響性食物,,謹防感染。若有繼發感染,應及時對癥處理。此外,特別對呼吸體系癥狀患者進行灸治時,更應留意?! ?/p>
艾條廠家指出懸灸是用艾絨卷起來的長條狀圓柱艾條施灸。將點著的艾條懸于距離施灸部位必定高度進行熏烤,一般艾火距皮膚約3厘米,每次灸5~10分鐘,使皮膚有溫熱感而不至于燒傷皮膚,以呈現紅暈為度?! ?/p>
一、直接灸
又稱“隔物灸”,是在皮膚和艾炷之間隔上某種物品而施灸的一種辦法。作為間隔的物品通常有姜、蒜、鹽,藥等,分別稱為隔姜灸、隔蒜灸、隔鹽灸,隔藥灸等,由于間隔的物品不同,調度作用也就不同。
二、直接灸
是用艾絨捏成的圓錐體,也叫艾炷,直接放于身體穴道和病把柄點著施灸的辦法。一般艾炷可分為大、中、小三種,大者如蠶豆大小,中者為黃豆大小,小者為麥粒大小,皆為上尖下大的圓錐體,便于平放和點著。直接灸分為兩類,灸后不留瘢痕的稱為無瘢痕灸;灸后皮膚呈現化膿乃至結痂的,稱為“瘢痕灸”。